測定方法 耐火度的測定方法,除有國際標準(ISO528)外,各國都有標準方法,但大致相同,都是采用與標準測溫錐相比較的方法。 耐火材料試錐在高溫下的彎倒程度,主要取決于液相與固相的數(shù)量比、液相的粘度變化和高熔點晶相的分散度。通常錐體達到耐火度時,多數(shù)均含液相約70~80%,液相粘度約為10~50Pa·s,并隨材料不同而異。因此,可以認為耐火材料耐火度的高低除與測定條件,特別是與試錐的粒度組成和升溫速度以及某些材料與測定氣氛有關以外,主要受材料的化學和礦物組成所控制。對由各種單二組分構成的耐火材料而言,主要取決于化合物熔點的高低。而對由多組分構成的耐火材料而言,取決于主成分和他成分的數(shù)量比。雜質(zhì)會嚴重降低材料的耐火度。如對Al2O3,含量在20~80%之間的硅鋁系耐火材料而言,耐火度t 可近似地以Al2O3和雜質(zhì)R 百分含量估算,即t=1580+4.386(Al2O3-R)。因此,欲提高耐火材料的耐火度,必須提高主成分和主晶相的數(shù)量并盡量降低雜質(zhì)。 中國標準(GB7322)與國際標準相同,將被測材料磨成細粉,制成與標準測溫錐形狀、尺寸相同的截頭三角錐,也可直接從耐火制品上鋸取上述的截頭三角錐,與標準測溫錐一起插在一個耐火的底盤上,放在炭阻爐或燃氣高溫爐內(nèi),按規(guī)定的速率加熱,視其與標準測溫錐相比較所彎倒的程度,當其彎倒至錐的接觸底盤時的溫度(見下圖1所示),即為材料的耐火度,通常都用標準測溫錐的錐號表示。 定義及應用 耐火度是指材料在高溫作用下達到特定軟化程度的溫度,表征材料抵抗高溫作用的性能。 耐火度所表示的意義與熔點不同。熔點是結晶體的液相與固相處于平衡時的溫度。耐火度是多相體達到某一特定軟化程度的溫度。對絕大多數(shù)普通耐火材料而言,都是多相非均質(zhì)材料,無一定熔點,其開始出現(xiàn)液相到熔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在高溫下相當寬的范圍內(nèi),固液相并存。故欲表征這種材料在高溫下的軟化和熔融的特征,只能以耐火度來度量。 耐火度是判定能否作為耐火材料的依據(jù)。國際標準化組織耐火材料技術委員會(ISO/TC33) 1986年公布,耐火度達到1500℃以上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或制品即為耐火材料。耐火度不是耐火材料的熔點,因為耐火材料是各種礦物組成的多相固體混合物,不是單相的純物質(zhì),它主要是表征材料在無荷重和高溫作用下熔融和軟化的程度,是耐火材料的重要質(zhì)量指標之一,不能把耐火度作為耐火材料的使用溫度,耐火材料達到耐火度時,已有70%~80%的液相生成,其粘度為10~15Pa·s,不再有機械強度和耐侵蝕性。提高耐火原料的純度,可提高耐火材料的耐火度
|